打造种业“中国芯”,匠心筑造国优精品。近日,中建二局一公司承建的中国科学院海南种子创新研究院科研楼项目荣获2022-2023年度第二批国家优质工程奖。助力解决我国种业“卡脖子”问题,提升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引领种业创新优质发展。
项目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南繁科技城起步区,为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海南国际离岸创新创业示范区,涵盖技术研究空间、办公区、设备用房等设施。项目全面建成后将成为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和世界农业的“中国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助力我国种业研发实现弯道超车,对建设种业强国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科研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技术双加持,打造30万级洁净度的植物工厂
“我们要打造的是兼具参观、教学及生产功能的全人工光型植物工厂,洁净度要求达到30万级,是个前所未有的难题!”
由于施工区有限、层高较高,单层吊顶不够稳定,发生轻微震动都会引起装饰材料松动和灰尘等大颗粒掉落,影响工厂的洁净度。“既然单层行不通,不如试试双层吊顶! "项目“探路者 “QC小组经过日夜攻坚探索、反复实验论证,对双层纸面石膏板吊顶和双层金属板材吊顶的适用空气洁净度等级、燃烧性能等级进行对比试验,利用双层纸面石膏板吊顶完美解决了因灰尘导致的洁净度问题。
换气次数的攻克更是难啃的“硬骨头”,项目进行“头脑风暴”,综合洁净原理、温湿度控制、过滤程度、送风量、冷耗等指标,围绕排风系统的送风方式的角度,对方案进行多次优化和专家论证,最终确定使用混合流洁净室方案,采用双侧回风墙设置,这样气流洁净度控制技术就相当于一个快递员, 把吊顶的“气流快递"送入室内,经过蔬菜模组之后顺路收走一部分 “种植灯热量包裹”,经过风侧墙时又收走“侧墙传热量包裹”,最后返回吊顶将所有的“包裹"寄出。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模组内的送、回风温差,满足了设定的目标值。如今,在“双层吊顶”与“双侧回风墙”洁净系统的“双”加持下,农作物高效生产有了高精度的环境控制,守护了农业的“中国芯”。
农业特工队,科学守护种子成长
走进项目,一排排种苗正在沐光生长,这是中科院海南种子研究院的大田实验区。
试验田需要保持长夏无冬,阳光充足的“天然大温室”环境,为每一颗种子的蜕变提供沃土,如何具备科研使用条件,助力土壤得到种子的“喜爱”,选择在这安家发芽?项目经过咨询、试验,通过土壤改良技术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运用生态混凝士施工技术在无栽培基质的前提下实现生态混凝土上直接建植植被,为种子们的成长建立了一张同时满足生态混凝土养护和植物种植养护的“温床”。
与此同时,为了保证种子科学生长,项目采用了许多“黑科技”——利用全周期数字自动化控制技术,设置了独立灌溉系统、水循环系统以及太阳能感应监测装置。这些系统是名副其实的“农业特工队”,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着试验田种子质量。为了保证这些系统的稳定运行,在设备安装期间,项目成员们也化身“人体特工队”坚守岗位,24小时坚守在试验田值班巡检,保障种子科学成长。“水稻、 玉米、棉麻、油料……"试验田中丰富的种子种品类对环境要求各不相同。为满足科研需求,项目还安装多种国际先进的植物表型检测传感器,依托海南特有的光温资源,开展作物群体植株各种特征和性状的鉴别分析工作,实现了省工省时、节水省肥、减轻病害、控温调湿、改善品质的科研效果。
能工巧施,打造现代种业会客厅
除了现代育苗技术和硬件设施配套一应俱全的“种业长廊试验田”,面积达490平方米的中科院海南种子展示中心成为展示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的“会客厅”。
展示中心的大型桁式构架结构装饰吊顶为下弦多点支承,环向支点最大跨度为10.7米,钢结构骨架重量最大约4吨,面对如此重而大的“筋骨”,保证尺寸精度差,让每处都能“量体裁衣”至关重要。误差太大,对吊顶板块的完美焊接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制造各种造型的吊顶板块主要根据二维图纸,与现场建筑实际状态没有结合,如果在现场临时调整安装将繁琐、费时,造成大量材料浪费。
项目小组成员经过讨论和演练,决定采用“BIM 4D”技术基于实质吊顶结构建立BIM吊顶模型、模拟安装过程,力求将安装误差精确在毫厘之间,确定了“模拟化设计,数字化安装,精准化定位”的施工思路,通过BIM技术改善吊顶结构,弱化主体结构对吊顶的影响,同时进行虚拟建造模拟分析,精准确定吊杆位置、吊顶单元位置,完美解决误差过大的问题。
农安天下、种为基石。公司突破一个又一个难题,助力提升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引领种业创新优质发展,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贡献。(华南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