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建二局一公司承建的北京市重点工程新国展二期项目全面竣工。建筑以“紫金丝带”为外观造型亮相,丝带交织于各个展厅之间,表达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之音,成为北京国际交往又一张亮丽名片。
项目位于北京市顺义区,是贯彻落实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促进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总建筑面积约61.1万平方米,包括1栋会议中心、1栋酒店9栋展馆和3栋登录厅共计14个单体工程。建成后将成为北京市建筑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技术最先进的综合性会展场馆,极大提升北京会展业的整体竞争力,成为北京对外交流、国际交往的靓丽新名片。
“绣花功夫”铸造“钢铁巨兽”
项目用钢量高达3.8万吨,远处望去,宛如一座鱼骨状的“钢铁巨兽”。在主体钢结构施工过程中,涉及大跨度钢结构提升、整体吊装双机抬吊单点支撑等多种复杂类型。为确保施工一次成优、一次验收合格,项目团队充分利用BIM施工技术建立三维模型并进行碰撞核校,并采用midas等有限元软件进行施工模拟,确保模型在施工现场的“精准复刻”。
作为项目中单体面积最大的会议中心,在钢结构施工中用钢量最大、难度最大。为保证施工进度和质量,项目团队对会议中心二层重达1168吨的钢桁架进行整体吊装,并研发了一套人工智能提升软件系统,实现土建施工及计算机技术的完美结合。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系统自动识别竖向相对位移,一旦误差超过1厘米系统将自动调整其它点位的运行速度,在满足对接精度小于0.5厘米的严格要求下,钢桁架一次吊装成功并顺利通过验收。项目团队凭借“打磨绣花针”的功夫,全力推动项目建设,提前1周完成主体结构封顶。
精心雕琢织就“紫金丝带”
项目外立面巧妙地融合了传统琉璃瓦元素,远观呈现出紫金色泽,因此被誉为“紫金丝带”的美名。建筑外观的流畅线条赋予了场馆灵动的生命力,庞大的建筑体量显得轻盈而富有动感。
外立面由金属屋面和玻璃幕墙两部分构成,金属屋面施工过程复杂,工序多达9道,同时施工面积大,造型类型多,且均为高空作业。如何确保精准定位,在满足防噪防潮功能需求的同时,能够在极端天气中演绎出丝带般的灵动和飘逸,成为项目建设中一道关键难题。
经过深入研究讨论,项目团队采用“智能量测+传统定位”的方式进行施工放样。通过采集实测数据并建立三维模型,利用数据对比确保放样的准确性,在屋面系统中,采用了镀铝锌钢板直立锁边系统,并在金属面层采用仿铜PVDF氟碳涂层进行表面处理。既确保了建筑的防腐耐候性能,又赋予了建筑表面丰富的色彩和质感,让“紫金丝带”更加璀璨夺目。
古今融合尽显国风韵味
设计中巧妙运用简洁流畅的曲线,并融入了鲜明的色彩搭配,赋予了建筑流畅的线条感。天花板装饰采用紫金色铝方通的有序排列,与白色铝板饰面的墙面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彰显了高贵典雅的气质,又保持了空间的明亮与开阔。
会议中心内部装修风格化尤为突出,设计理念源自“寰宇四方”的概念。在大空间的顶面设计中,取意中国传统建筑室内藻井的元素,营造大气而稳重的空间氛围。吊顶、背覆金属板采用了金属网框和冲孔吸音板材,不仅增添温馨氛围,还有效解决超大空间的声学问题。墙面的有序分割增加了空间层次感,并且满足不同场景的功能需求。
展厅在设计以实用性为出发点,兼顾耐久性和易于维护的特点,内部整体采用黑白灰的色调,能够更好地凸显展览主题,最大限度呈现设计的完美效果。